肉的干制品有肉干、肉脯、肉松等,這類產品的加工方式一般為精選瘦肉經過熟制加工,后干燥成型或先干燥成型,再熟制加工而成的干的熟肉制品。目前這類產品在市場上已隨處可見,這里以豬肉為例,簡單將這幾種干制肉制品的制作介紹一下。
肉干
工藝流程:
原料選擇、修整→腌制(或不腌制)→煮制→切丁→燒制入味→晾曬、烘烤→冷卻、包裝成品
配方(單位:kg):
豬肉100,食鹽3,白糖4,葡萄糖4,味精0.3,白酒3,麥芽糊精3,紅曲紅色素0.015,磷酸鹽0.25,亞硝0.01,大料0.3,胡椒0.15,辣椒1,花椒0.4,姜粉0.2,肉桂0.15。
制作方法:
1、原料選擇、修整
挑選豬的前、后腿肉,剔除碎骨、軟骨、肥膘、淤血、淋巴、腫瘤、傷斑、毛發等,清洗干凈。將清洗好的豬肉切塊,塊重300~500g。
2、腌制
在切好的豬肉塊中加入食鹽、磷酸鹽、亞硝和冰水,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均勻,一起置于低溫下腌制,一般腌制24小時左右,腌制期間可定時攪拌五六次,使肉塊充分吸水。
3、煮制
腌制好的豬肉塊放入開水中煮制,煮制的過程中注意攪動,并撇除表面的浮沫,煮制到五六成熟的時候出鍋,置于低溫下放置,備用。
4、切丁
將煮好已冷卻下來的豬肉塊切成一定規格大小的肉丁備用,一般為1cm3大小的肉塊。
5、燒制入味
按一定比例將切好的肉丁加入特制的白湯中,加入鹽、糖、麥芽糊精、色素進行翻動煮制,待鹵汁還有一半時加人香辛料、白酒,并保持一定的溫度。注意控制好時間和火候,待鹵汁快干時加入剩下的味精等小料,注意攪拌均勻,一直到湯汁被肉塊吸收完全為止。一般燒制時間為一個半到兩小時為宜,注意時間不可過短,也不要過長。
6、晾曬、烘烤
將炒制好的肉丁出鍋,攤曬在鐵篩子上,盡量攤的均勻一些,不要堆積在一起。然后將鐵篩子置與烘房烘烤,保持烘房的溫度在70℃左右,烘制3~4h,烤制期間需要注意翻動幾次,使烘烤均勻,當烤到產品外表干燥時取出在恒溫下攤晾24h,這樣的目的是使肉丁里的水分向外滲透,回潮。接著將肉丁繼續烘烤,溫度100℃,時間2~3h小時,烤到產品內外干燥,水分含量小于20%即可。
7、冷卻、成品
烤制好的肉干放置到常溫,即可包裝,成品。
質量標準:
產品呈塊狀或粒狀,色澤正常,無雜質,肉質干燥,具豬肉干特有的氣味。
肉脯
工藝流程:
原料選擇→預處理→冷凍→切片→解凍、腌制→攤貼→烘焙→烤熟→切塊→冷卻→包裝
配方(單位:kg):
豬肉100,食鹽1.5,白糖3,葡萄糖3,味精0.2,黃酒5,辣椒粉1,花椒0.4,五香粉0.6,醬油5,磷酸鹽0.2,亞硝0.01。
制作方法:
1、原料預處理
挑選經衛生檢驗合格后豬的前、后腿肉,剔除碎骨、軟骨、脂肪、淤血、淋巴、腫瘤、傷斑、毛發等,然后用流動水浸泡1~2h后,撈出用清水洗干凈。清洗好的豬肉控干水分,置低溫下備用。
2、冷凍
將整理后的豬腿肉切成長25cm以內的大塊,已短于25cm的不切,將切好的豬肉放入特制的方形模具送入冷凍室或冷凍柜,冷凍溫度在-10℃左右,冷凍24h左右,冷凍后豬肉的中心溫度控制在-2~-4℃為佳。
3、切片
將冷凍好的豬肉用切片機或人工切片,切片時必須注意要順著豬肉的纖維切片。這樣切的片相對不易破碎。肉片的厚度一般控制在1.5~2cm。
4、解凍、腌制
將切片好的豬肉放入解凍間解凍,解凍時不得再用清水沖洗,采用自然解凍的方法。解凍好后將各種輔料混合均勻加入豬肉中,充分攪拌均勻,攪拌10-15min即可,攪拌后的肉片帶有較強的黏性。
5、攤貼
先用植物油將竹盤刷一遍,然后再將肉片均勻地鋪平在竹盤上,攤貼的時候注意使肉片的纖維方向一致,肉片之間不得留有空隙,也不得重疊,使肉片相互黏接成平整的平板狀。
6、烘焙
將鋪上肉片的竹盤送入干燥室中,干燥室的溫度控制在55~60℃,在烘焙的過程中要調換幾次竹盤的位置,使肉片干燥均勻,一般干燥3~4h的時間,烘干到水分為25%為佳。
7、烤制
烘焙好的豬肉經過自然冷卻后,從竹盤上取下,放入電烤爐或普通烤爐中烤制,烤制的溫度260~280℃,時間10~15min,烤制的肉片呈醬紅色,有特有的豬肉烤香味。
8、切塊
烤好的豬肉脯趁熱用厚鐵板壓平,然后用切形機或手工切形,一般切成6-8cm的正方形或其他形狀,大小均勻。這時肉脯的水分要求在20%左右。
9、冷卻、包裝
切好的豬肉脯在冷卻后即可包裝,成品。
質量標準:
色澤醬紅,有光澤。具有豬肉脯特有的香味,無異味,呈片狀,厚薄均勻,肌纖維明顯,無雜質,無糊焦。
肉松
工藝流程:
原料選擇、修整→煮制→起鍋分鍋→撇油→收湯→炒干→炒松、擦松→跳松、揀松→檢測、包裝。
配方(單位:kg):
豬肉100,食鹽2,白糖4,葡萄糖4,味精0.4,黃酒5,紅曲紅色素0.015,醬油5,鮮蔥1.5,鮮姜1,大料0.3,肉桂0.15,丁香0.1,胡椒0.2,花椒0.3。
制作方法:
1、原料選擇、修整
挑選豬的前、后腿肉,剔除碎骨、軟骨、肥膘、淤血、淋巴、腫瘤、傷斑、毛發等,清洗干凈。將清洗好的豬肉順著肉絲切成1-1.5倍大小的肉塊。
2、煮制
將肉塊和蔥、姜、香辛料倒入蒸煮鍋中,加入清水,將水燒開,燒煮過程中用鏟刀將肉塊上下翻動,同時將血沫撇除去。將血沫撇除干凈后,將肉燜酥,一般燜酥時間為3h左右。燜酥階段為肉松加工的主要環節,肉松纖維長短、成品率的高低都是在燜酥階段形成的。
3、起鍋、分鍋
將燜酥好的肉塊撇去湯油后撈出來,盛放在容器中,一層層疊放成寶塔形。目的是將肉中的水分壓出。分鍋是將堆成寶塔形的熟肉按照每份一定重量分開。
4、撇油
將分好的熟豬肉倒入燒開的肉湯中,加入鹽、酒及醬油,在加入全部料后,將湯保持微沸狀態,此后不得再加入冷水,用笊籬將湯中的肉一層一層堆高,用小勺撇去湯面上的油脂。期間用鏟刀將肉攤平、翻動,再用笊籬把肉堆高,撇去油脂,一般重復10次左右,時間一般2h左右。這樣的含油率才基本符合標準。
5、收湯
油脂撇清后。鍋里留有一定量的湯和肉一起燒煮,這時火不要太大,要不停地用鏟刀把肉翻動,主要是使湯能夠均勻地被肉吸收,同時不黏鍋底影響產品的質量,收湯的時間一般在20-30min。
6、炒干
收湯后在肉塊中加入糖、味精,和肉一起進行翻炒,由于糖遇熱化成糖水,為防止黏鍋,這時火不要太大,翻炒要勤,經過四五十分鐘的翻炒,半成品中的水分減少。捏在手中無糖汁流下來即可起鍋過磅,分份后等待炒松。
7、炒松、擦松
將半成品倒入熱風頂吹烘松機,烘45min左右,使水分蒸發掉一部分,然后將其倒入鏟鍋或炒松機進行烘炒,由于半成品肉松纖維絞斷,故要用文火烘炒,一般使肉松的中心溫度達55℃為宜,炒40min左右,然后將肉松倒出來,清除鍋內的鍋巴后,再次將肉松倒回去二次烘炒,這次烘炒15分鐘左右即可。炒松后進行擦松,使肉松出現絨頭,變得更加輕柔。
8、跳松、揀松
跳松是把混在肉松中的筋腱、頭子等通過機械震動的方法分離出來,揀松通過人工的方法,彌補跳松的不足,揀出混在肉松中的雜質。
9、檢測、包裝
對揀松后的肉松進行二次水分測定、含油率測定和菌檢測定,合格后包裝成品。
質量標準:
產品色澤金黃,帶有色澤,纖維松軟,無雜質異味,回味鮮香。
上一篇:臺灣烤腸設備及所需工藝流程 | 下一篇:魚丸制作設備 |